序号 |
条款 |
GB 18802.1-2002内容 |
条款 |
GB 18802.1-2011内容 |
备注 |
1 |
6.1.1 |
e)最大持续工作电压(每种保护模式有一个电压值)和标称额定频率 |
6.1.1 |
e)最大持续工作电压(每种保护模式有一个电压值) |
减少了标称额定频率,该参数在q)中体现。 |
f)制造厂规定的每种保护模式的试验类别和放电参数; — 1 级试验Iimp; — II 级试验Imax; — III 级试验Uoc。 |
f)制造厂声明的每种保护模式的试验类别和放电参数,并相互靠近打印这些参数; —Ⅰ类试验:“Ⅰ类试验”和“Iimp”及以kA为单位数值, 或者“T1”(T1在方框内)和“Iimp”及以kA为单位数值; —Ⅱ类试验:“Ⅱ类试验”和“Imax”及以kA为单位数值, 或者“T2”(T2在方框内)和“Imax”及以kA为单位数值; —Ⅲ类试验:“Ⅲ类试验”和“Uoc”及以kV为单位数值, 或者“T3”(T3在方框内)和“Uoc”及以kV为单位数值。 |
增加试验类别的表示方式,并对放电参数的单位作出规定。 |
|||
/ |
x)多极SPDs的总放电电流Itotal(如果制造厂声明)。 |
新增项 |
|||
a),e ),f ),h ),j),l),o )和q)必须位于SPD的本体上 |
a)、e)、f)、g)、h)、j)、l)、o)和q)必须位于SPD的本体上 |
印在本体上的条款不一样。 |
|||
2 |
6.1.2 |
对于某些一端口的SPD的设计,可不需要提供额定负载电流。 |
|
/ |
减少项 |
3 |
6.2.11 |
SPD 应能承受电源短路电流直到由SPD本身切断,或由一个内部或外部的过电流脱离器或过电流保护切断短路电流。按7.7 .3 试验。 |
6.2.11 |
过载(短路)的SPD应能承受在运行中可能发生的电源短路电流。按7.7.3试验 |
旧版中明确了短路电流必须由SPD本身或脱离器切断。 |
4 |
|
/ |
6.5.3 |
测得的待机功耗应小于或等于制造厂的声明值。 |
增加了合格判定要求。 |
5 |
|
/ |
6.5.4 |
测得的残流应小于或等于制造厂的声明值。 |
增加了合格判定要求。 |
6 |
|
/ |
6.5.6 |
6.5.6总放电电流ITotal 只有在制造厂按7.9.10声明总放电电流时,才进行本试验。 |
新增项 |
7 |
|
/ |
6.6.4 |
6.6.4过载特性 SPD不应被正常使用中出现的过载损坏或造成性能的改变。 按7.8.5检查是否符合本要求。 |
新增项 |
8 |
|
/ |
7 |
在任何试验系列中,试验按表2规定的次序进行,试验系列的次序可改变。 |
规定了试验次序 |
9 |
|
/ |
7.1 |
如果没有其它规定,对所有试验中要求的电源电压Uc,它的试验电压公差为。 |
增加了对于Uc公差的要求 |
10 |
7.1.1 |
冲击试验电流Iimp,由其峰值Ipeak和电荷量Q的参数来确定冲击试验电流应在10m s内获得Ipeak和Q值。 |
7.1.1 |
冲击试验电流Iimp由其峰值Ipeak,电荷量Q和比能量 W/R参数来确定。冲击试验电流的Ipeak应在50 μs内达到,电荷量Q转移应在10 ms内发生,比能量W/R应在10 ms内释放。 |
Iimp的定义发生变化。 |
Ipeak和Q的关系由公式Q/As= 0. 5Ipeak/kA给出. |
表3给出了一定的Ipeak(kA)值相对应的Q(As)值和W/R(kJ/Ω)值。 表3中的Ipeak(kA) 、Q(As)和W/R(J/Ω)的关系如下:
式中: a=5×10-4 s
式中: b=2.5×10-4 s |
增加了Ipeak(kA)和Q(As)、W/R(J/Ω)的关系 |
|||
电 流峰 值 IPe,‘和电荷量Q的允差是: — Ipeak: 士10%; — Q:士10% |
电流峰值Ipeak和电荷量Q的允差是: 00001——Ipeak ±10% 00002——Q ±20% 00003——W/R ±35% |
增加了W/R的允差 |
|||
11 |
7.4.1 |
试品按正常使用条件安装,连接7.3.1规定的最小截面积的导线进行试验,然后用7.3.1规定的最大截面积的导线重复试验。 |
7.4.1 |
试品按正常使用条件安装,连接7.3.1规定的最小截面积的导体进行试验,然后用7.3.1规定的最大截面积的导体重复试验。试验按7.3.1进行。 |
规定了该试验需在7.3.1要求下进行 |
12 |
7.5 |
b) 对于没有独立的负载接线端子的一端口的SPD,在施加电涌的接线端子测量限制电压。 |
7.5 |
b) 对于具有接线端子的一端口SPD,进行试验时没有外接脱离器,在端子上测量限制电压。对于具有连接导线的一端口SPD,应在其外接导线长度为150 mm下测量限制电压。 |
对于带有连接导线的一端口SPD,规定了在测量限制电压时,其外接导线长度 |
13 |
图3 |
对于带有开关元件的SPD,试验顺序为7.5.3、7.5.2 |
图3 |
对于带有开关元件的SPD,试验顺序为7.5.2、7.5.3 |
7.5试验顺序变化 |
14 |
7.5.2 |
a) 应依次施加峰值约为0.1;0.2;0.5;1.0和2In的8/20冲击电流。 注:如果2In试验电流超过电器的Imax,那么最终的试验值可放宽到1.2In |
7.5.2 |
a) 应依次施加峰值约为0.1;0.2;0.5;1.0 In的8/20冲击电流。 如果SPD仅包含电压限制元件,仅在In进行本试验。 注:对于包含开关元件的SPD的试验,发生器的输出电压的上升速率宜限制在10kV/μs内。 |
1、去除2In冲击要求 2、规定了对于仅含电压限制元件SPD的简化试验方法 3、规定了发生器的输出电压上升速率。 |
15 |
7.5.3 |
7.5.3用1.2/50冲击电压测量放电电压的试验步骤 使用标准1.2/50冲击电压。 c) 在预备性试验中,发生器输出电压以大约10%的幅度分级增加,直到观察到放电为止。 d) 从发生器最后一次没有发生放电的设定值重新开始试验,发生器输出电压以5%的幅度分级增加,直至所有10次施加的冲击(每种极性各5次)都发生放电。用示波器记录SPD接线端子间的电 压 。 |
7.5.3 |
7.5.3 测量波前放电电压的试验步骤 使用1.2/50冲击电压,发生器开路输出电压设定为6kV。 c) 如果施加的10次冲击中的任一次没有观察到在波前放电,应把发生器的开路输出电压设定为10 kV,重复上述a)和b)的试验。 d) 用示波器记录SPD上的电压。 |
1、强调测量波前放电电压 2、规定发生器开路输出电压为6kV或10kV |
e) 限制电压是10次测量峰值(绝对值)的平均值。 |
e)测得的限制电压是整个试验程序中的最大放电电压。 |
限制电压取值方法改变 |
|||
16 |
|
/ |
7.5.4 |
如果SPD仅包括电压限制元件,仅需要在Uoc下进行本试验 |
新增项,规定了对于仅含电压限制元件SPD的简化试验方法 |
17 |
7.6.1 |
对于7.5.3的试验,应使用10次测量峰值的平均值。 |
7.6.1 |
/ |
新版标准引用7.5.3,限制电压取10次冲击最大值。 |
18 |
|
/ |
7.6.3 |
对于仅连接在中线和保护接地间的SPD,预期短路电流至少为100 A。 |
新增加NPE极的预处理试验工频预期短路电流要求。 |
19 |
7.6.6 |
对SPD应再施加一次In或Uoc的冲击,SPD施加Uc,30min。在这时间以后应达到热稳定。在这整个试验程序后以及试品冷却到接近环境温度以后,应重复试验程序开始时所进行的测量限制电压试验。如果试验前和试验后所测量的电压值小于或等于U,,则SPD通过试验。
然后,试品连接至一个额定频率及最大持续工作电压(Uc)的电源,试验变压器至少应具有200m A的短路电流能力,除非制造厂提出另外的电流值。测量流过试品的电流,其阻性分量(在正弦波峰值处测量)不应超过1 mA。 |
7.6.6 |
用标称电流能力至少为5A的、电压为Uc的电源供电,对SPD应再施加一次In或Uoc的冲击,在冲击后,保持Uc 30min。SPD应达到热稳定。 一旦达到热稳定,进行下列测试: ——测量流过试品的电流,其阻性分量(在正弦波的峰值处测量)不应超过1 mA。 或 ——待机功耗增加不应超过7.7.5测量值的20%。 在这整个试验程序后以及试品冷却到接近环境温度以后,应重复试验程序开始时所进行的测量限制电压试验。如果试验前和试验后所测量的电压值小于或等于UP,则SPD通过试验。 |
1、施加In或Uoc时需加Uc 2、试验流程有变动,先测流过试品的电流或待机功耗,后测量限制电压。 3、合格判定中增加测量待机功耗变化率的试验要求。 |
20 |
|
/ |
7.7 |
这些试验仅适用于在交流电源系统使用的SPD,用于直流电源系统的SPD的试验正在考虑中。 |
规定了7.7试验仅适用于在交流电源系统使用的SPD |
/ |
注:用作指示装置或者类似功能的SPD在试验时可断开。 |
增加了对于带有特殊结构部件SPD的试验方法 |
|||
21 |
7.7.2.2 |
/ |
7.7.2.2 |
仅包含电压开关型元件的SPD不进行本试验。 |
明确指出本实验不适用与电压开关型的SPD |
任何电压开关元件应用铜导线短路 |
任何与电压限制元件串联连接的电压开关元件应采用一根铜线短路 |
|
|||
/ |
具有不同的非线性元件并联连接的SPD,必须对SPD的每个电流路径进行试验,试验时拆开/断开其余的电流路径。如果相同型式和参数的元件并联连接,它们应作为一个电流路径进行试验。 |
新版标准中增加了电流路径的概念。 |
|||
电流按下列规定值逐级增加:2,5,10,20,40,80,160,320,640和1000mA的有效值或相应峰值,误差土10% 如果已知,起始点可从2mA变到最大功耗。 |
试验从2 mA的有效值开始。 如果已知,起始点可从2 mA变化到相应于元件最大功耗的电流。 然后,试验电流以2 mA或先前调节的试验电流5%的步幅(两者取较大值)增加。 |
电流增加幅度改变 |
|||
a)没有开关元件与其他元件串联的SPD的试验程序中: 如果一个SPD脱离器动作,试验终止。 b)有开关元件与其它元件串联的SPD的试验程序中: 如果SPD每种保护模式包含一个以上的脱离器,试验程序应继续到所有脱离器都动作。 |
a)没有开关元件与其他元件串联的SPD的试验程序中: 如果所有的非线性元件断开,则试验终止。 |
|
|||
如果脱离器动作,SPD应有明显、有效和永久断开的迹象。为了验证该要求,用等于2Uc的工频电压施加1 min,流过的电流不应超过0. 5 mA(有效值)。 |
如果脱离器动作,SPD应有明显的、有效和永久断开的迹象。为了验证该要求,应采用等于Uc的工频电压施加1 min,流过的电流不应超过0.5 mA(有效值)。 |
施加电压从2Uc改为Uc |
|||
户内型SPD:试验时表面温度应总是低于120℃,在脱离器动作后5min,表面温度应低于80℃ |
户内型SPD: 试验时表面温升应小于120K。在脱离器动作5 min后,表面温升不应超过周围环境温度80 K。 在试验过程中,应没有固体材料喷溅。 |
1、从表面温度变为表面温升 2、规定在试验过程中,应没有固体材料喷溅。 |
|||
易触及的SPD:试后,对防护等级大于或等于IP2X的SPD,使用标准试指施加5N的力(见 GB/T 4208),除了SPD按正常使用安装后可触及部分外,不应触及带电部件。 |
|
易触及的SPD: 试后,对防护等级大于或等于IP20的SPD,使用标准试指施加5 N的力(见GB 4208)不应触及带电部件,除了SPD按正常使用安装后在试验前已可触及的带电部分外。 |
IP2X变更为IP20 |
||
22 |
7.7.3 |
未明确说明 |
7.7.3 |
本试验不适用于下列SPD:——分类为户外使用,并且安装在伸臂距离以外的SPD,或在TN系统 和/或 TT系统中仅用于连接N-PE的SPD。 |
明确了适用范围 |
试验电压调整到UC |
试验电压调整到UCS |
试验电压不同 |
|||
试品按制造厂说明书的要求安装。 |
试验试品应按制造厂出版的说明书安装,并且连接7.3.1的最大截面积的导线,在盒内的电缆保留的最大长度为每根0.5 m。 |